夜幕下的加勒万河谷,一队印度和中国士兵沿着山脊巡逻。谁能想到,这里不久前还剑拔弩张,如今却出现了中印军人并肩巡视的画面。
短短五年,莫迪对华政策来了个大逆转,背后的故事才是真正耐人寻味。
回想2019年印巴空战,印度苏-30战斗机和中国歼-10CE在巴基斯坦上空隔空交锋。结果怎么样?印度空军前参谋长拉哈坦都忍不住承认:“我们花三十年才摸到门槛,中国十年就把我们甩了两个身位。”美制F-35还没卖进来,中国的“研发-生产-实战”一条龙体系早就铺满东亚。这是赤裸裸的实力碾压,不服都不行。
事实有时候比口号更能教育人。
空战的失利、技术的鸿沟和西方装腔作势的支持,让印度终于看清了现实。这一轮莫迪政府的“U型急转弯”,始于一场军事碰撞,终于一波波经济刺痛,更离不开美国所谓“盟友”的背刺和抛弃。
今年7月,莫迪像换了个人。第一招,把冻了五年的中国公民旅游签证恢复,虽然高门槛“10万元存款+只允许北上广递签”,但至少门开了条缝。第二步,边境局势历史性降温。加勒万河谷迎来双方有史以来的首次联合巡逻。印度对雅鲁藏布江超级水电站的建设选择沉默,配合共享水文数据,只字不提“安全威胁”。第三步,印度外长站在北京,对王毅表态:“中印是发展伙伴,不是对手。”还高调支持中国主办的上合峰会,大大咧咧参与金砖事务。这一系列动作,清楚得不能再清楚:印度外交在“去西方化”。
和中国握手,和美国拉开距离。为什么?原因很现实。特朗普上台后,二话不说把印度打成“全球关税之王”,钢铁、汽车、化工品全线加征25%关税。谁倒霉?塔塔集团裁员,失业率飙升到12%。美国对印度摩托车征100%关税,印度对美国同类产品只收2.4%。这不是交易,是双标,是讽刺。
莫迪原本想跟美国买技术,用市场“拼未来”。结果,西方一边哄着印度多进口产品,一边还死死守住自己的技术优势。政策一变脸,所有产业链、市场准入、科研合资,全都说停就停。朋友?扶持对象?转眼就成了“竞争者”。
这才是莫迪猛踩刹车回头看东方的原因。美国“盟友”这三个字,明面上一套,背后一套;中国这边,讲究利益真实,淡化意识形态,说合作就是合作。
细看边境局势,会发现比口号更有说服力的是沉默。加勒万河谷过去血雨腥风,如今巡逻队联合行动。中方修水电站,印度不再抗议,只要共享水文数据,口头上“共同维护和平”。对抗正在被实力和理智一点点取代。这场博弈,讲的就是谁能打破旧秩序,建立新规矩。
经济铁三角正在成型。中俄印三国拿着全球70%的稀土、65%的锂,俄罗斯出能源,中国搞制造,印度提供市场。印度国内智库开始提议:允许中资企业免审查入股印企24%股份。这个闸门一旦打开,连印度IT产业都等着接受资本洪流。冷冰冰的数据告诉所有人:市场选择不是感情用事,谁能带来产业链、消费力、流量,谁就是亚洲新游戏的制定者。
当然,印度调整的不仅是外交路线,更是国家认知。以往被“民主价值观”忽悠住的新兴国家,正在被现实狠狠教育。西方鼓吹“印度制造”,但真到高铁、芯片、制药,永远是中国特色。德国法国也就陪个笑脸,真叫他们分一杯羹,还得防着美国随手来个制裁。《印度斯坦时报》一篇评论,倒是一针见血:“莫迪终于明白,与其在华盛顿屋檐下瑟瑟发抖,不如到北京的大国棋盘上寻找生机。”
军事走向合作,经济形成合流,外交倾向东方。西方看似团结,背地里早已各自为战。美国对印度的关税大棒,比得上特朗普推特的反复无常。印度这次“自我清醒”,除了被巴基斯坦上空飞过的歼-10CE和霹雳-15导弹打痛外,根子还在西方对“新兴强国”的本能提防。
美国人不会为印度做嫁衣。印度搞金砖,白宫公开要求“远离中国事务”;印度挺上合峰会,美国又拿“人权法案”冷嘲热讽。和中国不同,美国给的是画大饼,收割的却是现实好处。明眼人都明白,关键时刻要看谁放实在货,谁一天净喊口号。
这一轮转向,外头热闹,内里安静。开门恢复签证,象征意味大于实际。实则早在莫迪办公室,各种经济战略正在更换挡位。印度是亚洲大国,“大国棋局”讲究实力,也讲究面子。你看,最近已经有专家建议莫迪亲自出席中国阅兵,如果成真,那将是划时代的对场。
但这一切,真得感谢特朗普。没有关税大棒,没有背信弃义,没有巴基斯坦上空的那场失利,印度还在西方朋友圈里等救赎。现实教育总是最有效的老师。
角力才刚开始。天安门广场能不能见到普京和莫迪握手?也许还要看下一个美国总统的脸色。但有莫迪应该已经懂了:“等风来,不如自己造风。”
网配查配资-配资门户网站-证券配资网站-个人炒股如何加杠杆投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